急性足踝扭傷
翻腳刀了怎麼辦?
骨科‧周聰哲醫師
足踝扭傷,俗稱"翻腳刀"或是足踝"翻船",主要因為是運動傷害所引起,不慎踩空或是車禍創傷也可導致。主要受傷機轉是強力足踝內翻或外翻造成足踝內側或是外側韌帶的受傷。足踝扭傷有時只是單純韌帶受傷,但有時候可能是需要手術的足踝骨折。一般急性扭傷有下列的情況,應該先找骨科醫師檢查,來排除骨折的可能:
(1)馬上就腫起來,而且無法支撐重量。
一般單純的韌帶扭傷除了完全斷裂的韌帶傷害,不會馬上腫起來(通常是隔天才會腫的很厲害);另外如果骨骼是好的,應該可以稍微支撐體重。若是骨頭有骨折,影響到了足踝的穩定度,就無法負擔體重,另外骨髓富含血液,骨折時會跑到骨頭外面形成血腫,所以會馬上腫起來。因此,若是馬上就腫起來,而且無法支撐重量,請盡快求醫。
(2)年紀大或是年紀太小
年紀大,骨質比較酥鬆,骨折的可能性較高,特別是有些老人家怕麻煩子女,往往忍痛能力超群,應該給醫師檢查一下,排除骨折的可能;年紀太小的小小孩,若無目擊者,無法自行言語說明是否有受傷機轉,則須排除其他可能非外傷所造成的足踝腫脹或疼痛,那就需請醫師檢查一下。
單純的足踝韌帶受傷,依受傷時的受力方式,主要分為下列兩類:
(1)足踝內翻扭傷:佔足踝扭傷的90%,拉傷足部外側的韌帶,腫痛多出現於足踝外側,稱為"外踝扭傷"。
(2)足踝外翻扭傷:拉傷足部內側的韌帶,腫痛多出現於足踝內側,稱為"內踝扭傷"
足踝韌帶受傷程度,依前拉測試和內翻測試分成三級:(1)第一級扭傷為前拉及內翻測試均穩定,表示只有前距腓韌帶的部份損傷。(2)第二級扭傷為前拉測試不穩定,而內翻測試穩定,表示前距腓韌帶斷裂;(3)第三級扭傷為前拉及內翻測試均不穩定,表示前距腓韌帶完全斷裂且合併至少部分跟腓骨韌帶受傷。分級的目的,關係到預後與復原的時間。通常輕微的第一級足踝扭傷約2~3天後即逐漸恢復,一般兩個禮拜後行走不吃力,但完全康復約需4~6星期;而第二級及第三級較嚴重的足踝扭傷則需要更長的復原時間,而且可能需要更加強的固定與保護與之後的慢性期復健治療。
急性足踝扭傷處理步驟,請遵循"價格(PRICE)"原則:
Protection 保護,盡快將受傷部位保護起來,運動場上可先用夾板或護具。若是輕微,可以紮貼方式固定再下場。
Rest 休息,若傷勢較重,要立刻停止運動,讓受傷部位靜止休息,免得受傷情況加重。
Ice 冰敷,每次冰敷時間約20分鐘,每次間隔2小時,冰敷可使血管收縮,減少踝關節的腫脹疼痛。
Compression 壓迫,把受傷的踝關節用彈性繃帶或護踝包紮。包紮後仍要持續冰敷。
Elevation 抬高,受傷的肢體應抬高,應抬高至心臟部位以上,讓靜脈回流更好,以減少腫脹。
注意事項 (超級重要!!)
(1)"簡易冰敷袋"可用一般塑膠袋,裝冰塊(便利商店有賣衛生冰塊),再加一些水來增加冰敷時的接觸面積。冰敷時,勿使皮膚直接接觸冰源,以免凍傷,可使用毛巾隔墊。一般來說,受傷的前48-72小時應該冰敷,超過72小時以上,若是患處摸起來仍然溫燙(和對側肢體比較),則請繼續冰敷。若是溫度正常或是稍涼,則可開始熱敷。
(2)另外,彈性繃帶的目的是在肢體腫脹起來的時候,提供靜脈壓力以促進血液回流來減少腫脹。若是纏繞拉緊則繃帶會失去彈性,反而阻斷血流進而造成遠端肢體缺血腫痛。因此在使用彈性繃帶時應注意,勿過度拉緊,順著肢體外緣,由肢體遠端(足趾)向著近端(小腿)方向輕輕纏繞即可。待急性期過後(約3-4天),腫脹較消,可改用彈性護踝使用。一般彈性護踝建議使用1個月左右。
中醫傷科的處理,一般也是須遵循價格(PRICE)原則,急性期不做手法或是只做舒緩受傷部位附近肌群的手法,外敷如意金黃散、三黃散或青草膏,除有物理冰敷鎮痛外,且有消炎消腫的功效。只是需注意的是,一般外敷藥物,乾掉了就失去其療效,所以貼覆的時間一般以4-6個小時為宜,並且至少讓皮膚休息30分鐘以上再敷新藥。若是皮膚敏感的人或是貼覆藥布時有明顯捎癢感,則應減少貼覆的時間。 若真的產生的藥布診(接觸性皮膚炎),就不可強行再貼覆藥膏,應讓皮膚休息,嚴重的可使用抗過敏止癢藥膏,等皮膚恢復正常才可再貼覆藥膏。針灸療法急性期一般以遠離病灶(遠端取穴或循經取穴)處扎針為主,目的在鍰解患處腫痛。 局部放血療法可以減輕局部的壓力及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進而消腫減輕腫脹感,但須小心傷口的處理,以防感染發生。
PS 提中醫療法的原因是,對於急性單純韌帶扭傷來說,西醫的確沒有比較積極的療法,中醫的傷科的確對這種不需手術的傷病有其獨特的地方。
※版權所有,.轉載本文或圖片,請註明作者與出處